乙烯(催熟激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中,能促进果实成熟、器官脱落和衰老。乙烯的发现源于20世纪初,直到60年代才被确认为植物激素。乙烯利是一种能释放乙烯的化合物,广泛用于果实催熟、棉花脱叶等农业应用。尽管乙烯利在标准范围内使用是安全的,但过量使用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食安)问题。催熟剂的使用标准不健全,监管困难,因此其安全性仍存在争议。
乙烯(催熟激素)
乙烯即催熟激素。又名乙烯,是一种化学物质。
充分发育的果实,能合成乙烯,促进本身的成熟与着色,如香蕉、苹果、柑桔、梨等,均有此现象。不过其它的器官也会放出乙烯,乙烯是健康细胞的代谢产物,任何生活部分都能产生乙烯。
中文名:催熟激素
原名:乙烯
基本功能:催熟
主要作用: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脱落和衰老
乙烯的发现
在20世纪初就发现用煤气灯照明时有一种气体能促进绿色柠檬变黄而成熟,这种气体就是乙烯。但直至60年代初期用气相层析仪从未成熟的果实中检测出极微量的乙烯后,乙烯才被列为植物激素。
乙烯的作用
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各种组织、器官中,是由蛋氨酸在供氧充足的条件下转化而成的。它的产生具有“自促作用”,即乙烯的积累可以刺激更多的乙烯产生,乙烯可以促进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在高等植物体内,并使细胞膜的透性增加,加速呼吸作用。
因而果实中乙烯含量增加时,已合成的生长素又可被植物体内的酶或外界的光所分解,可促进其中有机物质的转化,加速成熟。乙烯也有促进器官脱落和衰老的作用,用乙烯处理黄化幼苗茎可使茎加粗和叶柄偏上生长。
乙烯还可使瓜类植物雌花增多,在植物中,促进橡胶树、漆树等排出乳汁。
乙烯是气体,在田间应用不方便。一种能释放乙烯的液体化合物2-氯乙基膦酸(商品名:乙烯利)已广泛应用于果实催熟、棉花采收前脱叶和促进棉铃开裂吐絮、刺激橡胶乳汁分泌、水稻矮化、增加瓜类雌花及促进菠萝开花等。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
乙烯的危害
过多的食用这些经过催熟的水果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
乙烯利、膨大剂、避孕药……关于种种催熟剂的食品、物品越来越多,催熟剂到底安全不安全呢?事实上,关于催熟剂到底有没有危害的争论至今没有准确的定论,其中原因何在?
葡萄晶莹剔透,紫的发黑,然而吃起来却是酸溜溜的,似乎还没成熟;外表红彤彤的西红柿,捏起来硬邦邦的,吃起来像是没长熟;黄瓜通身碧绿带刺,“身板”笔直,顶上还有一朵小黄花;……这些外表诱人但似乎有些“异常”的蔬菜,不少是在还没有成熟时被抹上“催熟剂”提前上市,进入百姓餐桌的。
对于催熟剂,老百姓是感到惶恐不安。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相关负责人对我国个别地方出现的“膨大剂西瓜炸裂事件”作正式回应时就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毒性和残留量非常低,只要按照批准使用方法使用,不会出现安全事故。”更有说法是“植物生长调节剂毒性比食盐还低”。
“催熟剂”、“膨大剂”等说到底,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化学制剂,尽管相关专家甚至农业部都表态说“适量使用无害”“残留非常低”;尽管这些说法也都可能是事实。但急功近利的部分菜农、果农,能明白“适量使用”的标准吗,如果可以,何以又有西瓜爆裂的怪事?
据悉,催熟是我国果蔬生产流通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技术,它可以起到保障产品供应、抵御低温冻害等作用,应用范围比较广,在多种蔬果中使用。在国家标准内合理使用"乙烯利"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可以的,但若超量、超标使用,导致蔬菜"催熟剂"含量超标,则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在标准范围内使用是安全的,然而由于“催熟剂”的使用标准不健全,相关监管部门很难也很少去监控菜农是否规范使用“催熟剂”,因此,催熟蔬菜是否安全仍是一个谜团。